再传递给皇帝。对于这些奏章,他可以压着,不上报给皇帝。如果宰相想干涉太多,而皇帝也想事事做主,这样就会出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明朝废除宰相以后,就不再有这个矛盾了。
又比如实行文字狱及残酷的刑罚,严厉打击各种杂音。宋朝的大臣是可以随便议论朝廷事宜的,就算是得罪了皇帝,最多被皇帝贬谪,皇帝也不会杀大臣的头。明朝因为实行文字狱,刑罚严酷,大臣稍有不慎,就会被惩罚,被砍头,被株九族。所以大臣行事相当谨慎。
再比如明朝实施厂卫特务制度。这种特务制度在之前的朝代很少有,一旦实施,会迅速在全国形成统一意见,服从统一意志。唐朝的武则天女人当皇帝,天下人不服。于是武则天就大兴告密制度,借此打击了一大帮异见者,从而迅速就让天下人不得不服。
明朝的这些集权措施,都是经过前期有作为的皇帝,一步步实施过来的,并因此打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就形成了以皇帝为绝对中心的模式。
除了皇帝是绝对中心以外,再也找不到其它中心,也形不成其它中心。朝廷内外的力量非常有朝廷上的大臣(大臣由包括内阁和六部),有宫廷里的太监,有特务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些力量不但多,还互相制衡着,不可能出现某一种力量特别强大,某个人的形象特别突出。
就比如说,万历皇帝就算三十多年不上朝,但是,哪个又敢随便做主呢?内阁及六部商量的事情,都必须要请示皇帝,征得他同意。如果不征得他意见擅自做主,等待你的可能就是诛九族的命运。朝廷的意见要通过太监交给皇帝。有人可能会说,太监这时候不正好控制皇帝吗?错了,皇帝还有特务组织呢,这些特务组织一直从各个层面监视着朝中大臣们,监视这太监们,有谁敢弄虚作假。
抛开皇帝,明朝的这种政治制度,有一种集体决策的味道,与现代政治有某种契合。不过,明朝那也不叫现代政治,因为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一切都要以皇帝好恶作为指挥棒,只不过这种一极多点的方式,恰恰能够保持平衡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