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庆这支大军,是五月下旬从鄜延路出发的,在盩厔县又逗留一阵。如今已是农历八月底,嫩玉米都快变老了,南方的水稻早已收割。
冯充研究着嫩玉米棒子:“这东西味道真不错,前些天俺吃了两根。”
另一个军官笑道:“嫩的好吃,老了就糙得很。”
冯充嘀咕道:“咱陕西能不能种这个?”
旁边的士兵说:“盩厔县就有人种,进山时看到好多玉米地。”
“东京也有人种这个,老朱贼带去的。”又有人说。
韩世忠没看过朱铭的檄文,当时他正在河北打仗。等大败而归时,朝廷早已下令,谁敢私藏或传播檄文就处斩。
但朱家父子的名声,韩世忠也有所耳闻。
他知道朱国祥从海外带回玉米红薯种子,也知道是朱铭发明了平夷砲。
那些将士聊着聊着,就从玉米聊到平夷砲。
“朱贼既能造出平夷砲,就能造出更大的砲车。能把铁球投射几里远,砲车得造多大啊。”
“怕有几层楼恁高。”
“槐树关不会也有吧?”
“咱们是奇袭,不怕的,再大的砲车也没用。”
“老朱、小朱两贼,长得什么模样?好端端的官不做,居然起兵造反。咱要是能做官,做梦都得笑醒。”
“听说小朱贼身长八尺,文武双全,可开五石弓。”
“开五石弓伱也信?”
“不然咋就半年打下四川?”
“……”
韩世忠越听越不爽呵斥道:“莫要乱讲,吃完了赶紧上路!”
这些家伙纪律奇差,也就韩世忠一部要好些。
但好得有限,长期混在一起,再好的军纪也会被带歪。
继续潜伏行军,中途又饱睡一觉,寻了片竹林砍竹子做飞梯。
韩世忠派出几个探子,前去打探槐树关的情况,远远看到槐树关就回来——主要是确定具体位置。
一直等到天黑,他们扛着飞梯赶路,成功避开附近义军的瞭望台。
槐树关不在山上,而在山脚处。
西边挨着小河,南边是山,东边是山,只有北边易于进攻。
韩世忠分出五百人,去东边爬山绕向侧方,自领两千人摸黑接近关城。
所有人的嘴巴里,都衔着竹枝,避免发出声音。
又等待半个时辰,感觉侧绕的友军已经爬上山,韩世忠下令主力开始进攻。
“嗯!”
“啊!”
他们摸黑前进数十步,突然连续发出声音。
有人闷哼,有人惨叫。
槐树关守将太特么恶心了,关城外挖了大量陷坑,坑内还埋有许多尖刺。
已经暴露行踪,韩世忠只得大喊:“若遇到陷坑,搭飞梯爬过去!”
“当当当当!”
关城内钟声大作,很快城头的火把越来越多,继而传来连续不断的呼喊声。
韩世忠大呼:“敌军乱得很,快趁乱攻上城头!”
韩世忠跟三个手下,扛着一架飞梯往前冲。
忽然他双脚踩空,下意识抓紧飞梯,半个身体落进陷坑,因为抓着飞梯借力才没掉进去。
背心发凉爬出来,韩世忠听到此起彼伏的惨叫,气得大喊:“吹号,撤退!”
这仗没法打了,最外围还只是零散陷坑,靠里面直接是连通的壕沟,壕沟底部全他妈插满了尖刺。
韩世忠甚至怀疑越过这条壕沟之后,更里面多半还有壕沟。
奇袭已不可能,要么等待天亮强攻,要么灰溜溜滚回去。
……
这里的守将叫沈尉,不是杨志带来的,也不属于大明村,而是从陕西逃来的难民。
沈尉名不见经传,父兄皆被抽丁做乡兵,死在征讨西夏的战场上。
前些年陕西大灾,他也被抽丁去当兵,因受不得长官欺压而逃跑。回乡之后,发现老母亲已死,妹妹也嫁到邻村,两个村子都陷入饥荒。
沈尉干脆带着妻儿、弟弟、弟媳,以及妹夫全家,还有同乡的几个逃兵家庭,足足六十多人进山当土匪。
但山里的土匪太多,路过的肥羊不够宰。
他听说有个叫张广道的走私商,经常带难民回洋州安置,于是也打算过去讨生活。
谁知张广道开始练兵,大半年没过来走私。
沈尉便不等了,自己带人去投靠,多番打听终于来到金潭村,沿途又收拢了一些匪寇,抵达金潭村时已有将近三百人。
朱国祥闻讯亲自接待,安置他们在金潭村种地,一边耕种一边跟着李进义操练。
攻打兴元府的时候,沈尉也参加了,只是一个都头。
因为扩军,沈尉迅速升职,变成统率三千人的将官。除了来自陕西的旧部,还给他编了许多洋州山民进去。
驻守槐树关无聊得很,特别是北边丘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