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相似而又不同的基因组整合在一起形成的。我们人类自己的基因组可以看成“二倍体”,由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组构成。
六倍体小麦的出现,简直是远古时代一次重大的“基因工程”,好吃又高产的小麦让古人如获至宝,迅速普及。几大古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它们的出现和繁荣全都是建立在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小麦都堪称世界第一粮食作物。
如果用且只用一种物品来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很多学者认为,那只能是小麦,得小麦者得文明。
早在距今7000年前,小麦的脚步就已经向东抵达了中亚地区,比如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科佩特山脉北麓当时就种植了小麦。但是此后,小麦向东的脚步竟然停下来了,这一停就是几千年的时光,东亚地区迟迟没有投下小麦的倩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地理阻隔让小麦无法光临中华大地,还是我们的祖先只愿意吃小米和黄米,拒绝吃小麦饭?
根本原因在于,小麦的植物特性让东亚农民头疼不已。
小麦的起源地在西亚,在地中海气候区域。学过中学地理的读者会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一种很古怪的气候,绝大多数气候都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温暖多雨,但是地中海气候的降雨相反,冬季阴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降雨时节主要在冬春两季,也就是说,在那里,小麦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中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春雨贵如油”,在小麦最需要水的春季,中国却刚好处于少雨的季节,不利于小麦生长;在小麦要收获的夏季,大量的雨水又不利于小麦成熟和收割。
正是小麦生长周期与中国本土气候的不合拍,阻碍了小麦东进的步伐,小麦因此迟迟不能进入中华大地。
小麦毕竟也算是一种旱地作物,因此相比水稻,还是更加适应中国北方的干旱环境的。至于春季缺水的问题,可以通过开春时人工浇水解决。小麦在中亚“休息”了近3000年后,终于迈开脚步,走向了东亚。小麦的传入,使得我们的祖先开启了本土灌溉农业的历史,甚至要通过大规模兴建水利设施满足小麦的“喝水”需求。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和古人记载确定时间,但是首先,我们要把中国的阿尔泰山区单独列出来讲述。
由于阿尔泰山区临近中亚,所以那里的小麦、裸大麦(青稞)的种植时间非常早。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区的通天洞遗址里找到了炭化的植物种子,分析后发现,里面有小麦和裸大麦,年代在距今5200年前。由于阿尔泰山区所处的纬度比大部分中亚地区都更高,因此光照更短、气温更低,种植小麦也需要经过物种改良。生物学家推测,小麦在传入该地区后,又与当地的野生大麦进行了杂交,从而获得了能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繁茂生长的重要基因,小麦才终于实现了本地驯化,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作物。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今天中国的国境线来看,小麦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了新疆北部。那么,小麦何时才越过西北地区的荒漠与山川,进入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呢?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应该都是指麦类作物,当时古人可能用前者表示小麦,后者表示大麦。而在《左传》中,也有“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的话,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贵族选择立谁当国君的故事,周子的哥哥因为分不清豆子和麦子(言外之意是没有生活常识),不能被立为国君,因此要选择周子来当国君。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麦子在北方的大邦晋国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普通人都应该认识。
从这些文献记载分析,在距今3000多年前,小麦肯定已经传入中国,并为人所熟悉了。因此,小麦最早传入的时间,还要再向远古上推,这就需要考古发现来帮忙确定了。
目前中国北方出土小麦遗存最早的地点在山东胶州,只出土了一颗,通过碳十四测年,那颗小麦的年代为距今4450年前。可是胶州地区向东南方就是东海,属于中国沿海地区,从地理位置看,那里比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离中亚更遥远。因此,学者们还不清楚,为什么目前发现的最早小麦遗存会出现在山东沿海,而不是中原地区或者西北地区。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地区都有小麦种植了,只是种植量少,各地很难留下遗存,刚好胶州留下了遗存。小麦作为植物,是一种有机物,容易腐烂,很难长期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又或许,那颗小麦的年代等信息有问题。
从时间上看,欧亚草原带东部在距今5000多年前接受了小麦这种农作物,作为草原上畜牧生活的一种粮食补充。这个时间应该早于南方的中原地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小麦向中华大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