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着等号,还得再等几年。
所以管鸡鸭的活,依然有五妮六妮的份,甚至七妮也跟着一起过来干活了。
她知道,是姐姐在干活赚钱供她上学,所以五妮六妮在哪里忙,她就在哪里一起忙,也不要林国庆他们额外的给钱,说好四六分还是四六分。
养殖场建好后,五六七妮上学前下学后就差住在里面了,喂食扫粪,检查鸡鸭精神状态,捡蛋孵蛋,出栏换羽,根本不需要沈春花她们操一分心。
甚至连已经成气候了的蘑菇养殖间里,她们都学会了如何全副武装的进去帮忙洒水通风,、?接种覆土、除菌除虫,搞得沈春花还惦记着要把卖菌子的钱也分点给她们。
当然,她们拒绝了,就说是顺手而已。马五妮很清楚,舅舅舅妈完全可以雇个人看着养殖场,按月给工资,绝对比给她们的钱要少很多。
她感激他们给的这份工作,也想做的再久一点,所以,她们的眼里就必须得有活。
白天五六七妮都要上学,6岁的八妮,不跟着自己大人下田,直接替她五姐六姐在养殖场里蹲着。她下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她帮五姐六姐看鸡,不就是在帮自己赚学费?
连九妮都嚷嚷着要跟八姐一起跟小鸡玩,结果被三妮拎着后脖领子去地里了,主要是怕她把鸡玩死了,到时候还得赔舅舅舅妈钱。
到大妮二妮出嫁那会儿,八妮也开始上学了。梁老太太不情不愿的说,那鸡鸭什么的,就由她来看着吧,反正田里离养殖场没有很远,她本来每天白天就要去看看菌子的。
既然在读书了,就不要浪费那个学费,好好学,以后赚大钱了记得给她买鸡腿吃就行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现在又有个新问题了,那就是改开后,县里乡上都在鼓励支持搞村办企业,四河村积极响应号召,去乡政府县政府里借了钱借了人来搞场子。
81年初的时候就办起来了三个厂子,一个电镀厂,一个沙发布厂,还有一个和隔壁村一起开的纺织厂。
村里人优先报名,但也不是谁都要的,有文化的干有文化的活,没文化的干没文化的活,不会可以学,学不会那就别耽误大家伙功夫了。
报名的人还真不少,毕竟进了厂就有工资拿,虽然比不得城镇职工,但那也是真金白银来着。
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头辛苦,谁不想要在厂里躲阴凉呢?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一时之间,厂里的职位成了香饽饽。
马大妮嫁到了隔壁村,夫家姓王,家里五兄弟,丈夫王勇是最小的,上头哥哥嫂嫂侄子侄女一堆,地里根本不缺人干活。
于是他去了乡里的丝厂给人扛大包,体力活不是稳定工,有活就有钱,没活就没钱,但因为累,日结起来钱也不算少,一个月下来能有个二三十。
马大妮便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进个厂赚工资,她们夫妻俩加起来如果能有个五六十一个月,那日子就可以过得很好了。
但王家,她上头已经有一个嫂子和一个大侄女进纺织厂干活了,那边厂里就不是很想再要她。
她也没吭声,转头回了四河村,求到了林国庆面前。
她知道舅舅和林富强要好,希望能帮忙说个情,让她能进厂里干活,纺织厂进不去,沙发布厂能不能有这个机会。
马大妮低着头站在林家堂屋里,舔着嘴唇说愿意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孝敬给舅舅。
给林国庆听得差点一口水喷老远。
你把舅舅当什么了?帮外甥女点忙还要拿好处费?这会儿你外婆不在,你外婆要是在,高低得先上来踹你两脚!
马大妮知道,这事儿舅舅算是应下了,一个劲的鞠躬表示感谢,还说就算不要她工资,也会给舅舅买酒喝的。
舅舅表示谢谢,我不喝酒,别浪费那个钱了。
不过林国庆有一点很好奇,你是直接来找的我?没问问你爸?
马德祥好歹也是个村保主任,混得可不比自己差,怎么这妮子不回家让她爹去帮忙开后门呢?
【第121章第121章掀桌子说话】
马大妮站在那里不说话了,要怎么说?说她出嫁后,除了姐妹几个,爷奶爹妈都没问过她过得好不好?
还是出嫁前,她奶还想吞了她的彩礼钱,让她差点就要在婆家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又或者说,这门亲事,从一开始,她爹妈就没放在心上,她奶随便一找,她摸黑一嫁,就好像这辈子出生投胎的时候那么黑。
……
70年代初国家其实就已经提出过计划生育的政策,只不过那会儿就是宣传宣传,没有硬性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被正式提上了日程,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乡里时不时的会下来人做宣传,尤其是一些已经生了三四个孩子的家庭,包括沈春花他们也收到了宣传警告,不要再生了。
此时,马德祥一家,尤其是马老太太,成为了坚定的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