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直接就让‘雁门知县叶青’六个字,烙印在了徐达的心里。
徐达走到门外,背着手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也尽是期待之色。
“叶青?”
“听说只有二十三岁,还是大明首届科考的举人倒数第一名?”
“如此平庸的科考成绩,却能让我皇帝老哥,对提拔你的考官和吏部官员先罚后奖?”
“不仅如此,现在还能让我皇帝老哥,帮你写信给我,推荐你的战略战策?”
“确实是好战策,也确实胃口大!”
“如果真如你所说,吞了他三十万大军,还找到了传国玉玺,你将立下不世奇功!”
想到这里,徐达也觉得叶青有点小看他了,他徐达可不是贪图别人功劳的人。
再者说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真的没必要再贪什么功劳,他明天早朝一定会让‘叶青’二字,响彻朝野上下!
其实徐达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原因!
前不久才破获的濠州大案,就是他叶青的功劳,太子朱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过叶青。
可也正因如此,他叶青直接就变成了淮西勋贵的公敌。
所以,他想让这个不世奇功,成为这么一个不惧权贵的好官的‘免死铁卷’!
第二天一早,
由太子朱标主持的朝议,在奉天殿开始。
胡惟庸第一个站出来,奏报了雁门县的军情急奏。
紧接着,徐达也抱着玉笏站了出来。
“臣徐达,有本要奏!”
第172章:满朝文武八百个心眼,朱标和徐达为提拔叶大人而演戏!
奉天殿那金龙盘绕的穹顶之下,
朱标依旧一身四爪明黄小龙袍,依旧坐在龙椅稍微偏右的位置。
他依旧从细节上告诉所有人,他的亲爹虽然给了他无上的权利,但他依旧不是那条真正的五爪金龙。
也就是这个细节,让站在下方的文武百官,都对他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殿下十分认可。
他之所以可以成为文武百官心中,史上权利最大的太子,除了亲爹的放权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仁德不失刚硬,年少不失老成!
在办濠州城这件案子之时,他下令砍淮西勋贵亲戚的时候,那是眼睛都不带眨的。
但他也止步于此,也算是给了他们机会。
为了让叶青成为他们朱家的人,他又在砍了淮西勋贵们的老家亲戚之后,在朝堂上大肆夸赞叶青‘不惧权贵’。
如此一来,既敲打的有功之臣,又让叶青的头上只有他爹和他这一片天。
也就是这件濠州大案,让满朝文武都从心底里认可了朱标的能力。
朱标看着站在大殿中央的徐达,便立马想到了昨天收到的,他爹写给他的信。
“徐叔这是要奏报那件事了吧!”
想到这里,朱标便又扫视了一眼,站在队列之中的文武百官。
他知道,这些表面严肃而恭敬的面容之内,是一肚子弯弯绕,更有着八百个心眼。
尤其是淮西勋贵,以及跟着淮西勋贵混的人!
看着这些人的同时,他还在脑子里提前预测了一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况。
与此同时,还思考了一下他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准奏!”
朱标话音一落,殿内所有人的目光,就都集中在了魏国公徐达的身上。
徐达朗声禀报道:“殿下,按照常理来说,雁门关告急,应该是延边诸卫调集精兵,先行支援。”
“与此同时,臣再率领精兵驰援坐镇,进而转守为攻。”
“但臣以为,这不是最好的战策!”
“我们应该调集延边诸卫精兵,在北平集合,臣率领大军与他们汇合之后,直出开平卫,再从关外折返雁门关,直接出现在北元大军的后方。”
“届时,我们便与雁门关守军,对北元大军形成夹击合围之势。”
“一口吃下他王保保的三十万大军,短暂修整之后,再挥师北上,直击北元暂行都城,哈拉和林!”
“如果顺利的话,此战必定可以一战定邦!”
徐达话音一落之后,文武百官就小声的议论了起来。
有人说这计策很好,也有说这计策加大了雁门关被攻破的风险。
但因为主帅是徐达,他们还是先后行礼道:“臣附议!”
朱标的眼里,不论是淮西勋贵,还是浙东一派,在这一刻都非常的默契,全都是‘臣附议’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