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这庙号,应该是有些功绩的吧。”赵匡胤喃喃道,虽然明女郎世界的历史里,宋朝从太宗开始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后代了,但这大宋毕竟是自己创立的大宋,继任者毕竟是自己的同族,排除掉钦宗、徽宗、赵构这样板上钉钉的昏君,其他人,应该还是有些许可以称道的地方吧。
“佩奇?听起来像是番邦人的名字,这粉白的猪,应该也是从别的地方传过来的吧。”朱元璋一脸了然,看向朱棣若有所思。
先前他让老四找出五条刊印此书的弊处,这小子倒是非常滑头,每条弊处只说了三两句,后面都跟着大篇幅的解决办法,这种格式的陈词还能言之有物,算得上是非常考验功底了。
最后表达对皇帝和太子的崇敬后,还不忘再吹捧一下两个领到刊印任务的哥哥,也是老二太蠢,倒是真让他蒙混过去了。
不算标儿,其余的几个孩子中,老四一直是最好的那个,从无暴戾之气,从不贪花好色,从不懦弱逃避,性情刚正,勤奋好学,聪慧敏锐。
朱元璋真的动摇过一瞬,但也只有一瞬。
他绝不会放弃标儿和雄英,为今之计,只有为老四再找一条新的路。
朱元璋想到天幕中展示的那些新奇之物,想到明女郎戏称老四为“征北大将军”,想到藩王和宗室的各种弊端,他想了太多太多。
刘彻面色古怪地看着天幕:骟猪?是他想的那个意思吗?
尽管刘彻根本不承认自己是龙凤猪里的猪,但自从天幕这样说过后,猪很快成为了养殖业的新宠:虽然长得丑、不好吃,但是能和皇帝老爷扯上关系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
估计今天过后,肯定有许多公猪要被骟了。
“所以,《定风波》写的雨,不仅是这场春雨,而且是苏轼人生的雨,乌台诗案像一场裹挟着雷电的倾盆大雨,比淅淅沥沥的春雨难挨许多倍,但在苏东坡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场雨罢了。”明月微微一笑,“雨过之后,天总会晴的。”
“至于up主为什么会最喜欢这一首词?当然是因为喜欢在雨中漫步的感觉啊!上学的时候经常干这种事,现在上班了,体质不如以前,就不敢这样做了,担心会感冒。”明月惋惜道。
第67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争渡争渡,惊起一……
“寻寻觅觅,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版本有很多,明月背出来的当然是自己上学时教科书里的那个版本,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她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本人的性格并不婉约,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
“易安居士。”名字是父母取的, 承载着长辈的爱, 号是自己取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她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期许, 李世民想起了“易安”这一词的出处,“应该是取自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长孙皇后念出了这句诗, “从这号中, 倒是看不出她有多么桀骜不驯,反倒让人觉得她和陶潜一样性情刚正, 向往平静的隐居生活。”
“但她还是写出了‘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恐怕她这一生, 应该不太平静。”李世民回忆着明女郎描述中的宋朝,北宋有失败的王安石变法和靖康之耻, 南宋有赵构这样的昏君, 看来这易安居士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
“这首词如此哀戚, 主要是因为创作时间在靖康之变后,词人国破家亡,丈夫病死,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绑缚在一起,前途俱无光亮,悲秋之愁,宛如绝唱,尤其是词首起十四个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俱无斧凿痕,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明月猛然间意识到,李清照和杜甫一样,都生活在盛世和乱世的间隙里,见过光明的他们堕入黑暗后,显然会更加痛苦,“和杜甫一样,李清照的诗风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凄苦的。”
“游湖之时‘沉醉不知归路’的是她,宿醉醒来后抱怨‘浓睡不消残酒’的也是她,上面提到的这两首《如梦令》诗风已经初见清丽端倪,但绝无悲切之意,更像是一个潇洒的小酒鬼。”讲到这,明月又觉得李清照和李白很像了,起码在喝酒这块,两人肯定很有共同语言,“潇洒的李清照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的坟墓,好在丈夫喜爱她的才华,即便两人的父亲变成了新旧两党的政敌,也并没有影响到夫妻俩之间真挚的感情。”
“讲到这,顺带着提一下,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母亲的爹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状元,李清照的文学天赋也是有家学渊源加持的。”明月笑了一下,“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苏轼某种程度上算是李清照的‘爷爷’了。”
赵匡胤懵了。
不是,苏轼的“孙女”都出嫁了,新旧两党还没争完呢?
不过转念一想,之前明女郎说过,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了,那这混乱的党争,应该也是失败的后果之一吧。
“不过,咱们易安居士绝不是屈服权威之人,说苏轼缺点的时候,完全不顾及他是自己的‘爷爷’,称他的词‘句读不葺,不谐音律’,大概天才都是这么狂傲吧。”明月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