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从刚开始收土豆捡到土豆收完,能捡出来好几袋子。
刘邦带着小凹下到地里,跟前面的妇人询问是否能够来这边的田间捡土豆。
妇人好奇地看了他们父子两眼,“他们家收完了,能捡了。”
可能是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组合吧,自己回头拾了半天土豆,又回头看了他们两眼。
刘邦扒拉了两下就扒出来一个比枣大不了不少的土豆,招呼小凹:“拿着。”
妇人忍不住打听:“大兄弟,你家里这是遇到什么事了?”
要不然不能这么大个子带着孩子来捡土豆,看看那边的几个,都是半大的孩子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有体力的壮年人随便在城里找个活计,半天挣的都比这两天找出来的土豆多,像他们家,男人早起跟过来翻出来土豆就去城里上工,不舍得耽误一天。
刘邦说道:“家里还好,听说城外能捡土豆,我们这是来看看。”
妇人看他穿得不错,也不敢继续打听了,只是捡着向前的途中还是会扭过头来看一眼。
奇怪的两人。
小凹:奇怪的婶子。
“渣爹,我捡到一个双胞胎。”小泥手里捏着的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土豆。
这小子刚到田里就成了个泥孩儿,回去少不了被他娘教训。
但刘邦不打算给这小子收拾,得让他娘教训教训他。刚才在家他不过随口提了一句带他们去玩,后来听了盈儿的解释又觉得还是上课重要,想改口,这小子说服他娘扭头上来就给他砸了“金口玉言”、“君无戏言”几座大山。
把他给架得高高的,非要出门玩。
好,那你就好好玩吧。
诶,人呢?
扒拉着田土的刘邦抬头一瞧,臭小子不知何时竟跑到了那头正在捡土豆的几个孩子中间。
不知在说什么,还转身指着他。
反正在眼跟前,刘邦也不催他,自己就这么捡着土豆走了过去,到那头手里仅仅是多了个小土豆。
“你们都是什么人家的孩子?”刘邦揣起土豆,问道。
孩子们有些拘谨,一时没有人答话。
小凹替他们回答:“渣爹,他们都是城外的孤儿。”
听说他们的爹妈不是找不见就是死了,小凹打算把他们都招到城里训练起来。
小孩子更容易信任小孩子,小凹开了个头,那些孩子里面的一个头发乱蓬蓬的才开始说话。
哪里来的,来了多少时间,捡这点土豆能不能吃饱,都说了。
刘邦看着里面还有三四岁大的,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
跟着他们捡了半天的土豆,有半袋子了,问他们住在哪里之后,带着小凹走了。
刘邦跟小凹的打算一样,让人把这些孩子招到城里,不过他想的是先给饭给衣的养着,壮实了一些便训练成特种兵。
走上田埂的小凹看了看布口袋里的土豆,又看了看那些还在田地里翻找的同龄人,诶一声叹气。
刘邦很惊奇:“臭小子,你竟然还会叹气?”
小凹说道:“渣爹,我没想到有了土豆,还是会有人挨饿。”
刘邦也回望过去,揉了揉他的脑袋:“等把全国的无主荒地丈量完,咱就给他们分田地。”
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大汉子民,都能分田。没有好田就分荒地,荒地种土豆红薯都不纳租赋总行了吧。
如果没有这么多良种,或许刘邦还没有这么大的想法,但现在只要一人有一亩地就足够完租、口粮,给全国的百姓分个四五亩的田还是能够的。
日后,刘邦还给开国之初他分下来的这些田地定了一个规矩,即无论如何不准转卖,因此又被人称为太|祖田或口粮田。
当下父子俩提着捡到的半袋土豆回城。
半路上,听到一阵欢呼声,小凹的小脚尖马上转弯,刘邦把土豆交给刚才在大路上等他们的纪信,就赶紧跟了上去。
纪信看了看那小口袋里的半袋土豆,皇上带着小公子捡人家地里的土豆就捡了这么些?
“郭巨,郭巨!”
“伏青,注意他的脚。”
“观棋不语,你们这是在耍赖。”
“谁耍赖了,是他先出阴招。”
小凹循着声音走到地方的时候,大路边这个类似小场子的地方都快打起来了。
小凹刚想上前一步,一个小豆丁就从旁边冒出来,伸着手:“想要看角力,拿一枚钱才能靠近。”
随后走来的刘邦嘿呦了一声,四下打量,道:“这儿竟然是一个小场子,什么时候开的?谁开的?有没有经过乃公的同意?”
把小豆丁都问怯场了。
这时才又有几个半大孩子走出来,问道:“什么人?”
刘邦抚摸了一下自己的胡须,“乃公。”
还什么人,多少年没有这么被人问一句了。
郭巨听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