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这方面,还得是他大师兄。
可是他大师兄被下放了,到现在都没能平反,因为涉嫌走私古董。
这个事儿席于飞还去找过孙处长,说毕竟是个人才,弄回来修复瓷器都可以。孙处长表示会帮忙运作,但这种事不太好折腾,得耐着性子慢慢来。
从铺子出来回家,家里正在架电线杆子。
田新他们弄了好几台彩色电视机,直接给席家这边送来了三台,据说都是从港城那边弄来的,30英寸的大彩电!
国内现在彩电才刚刚起步,而且都是小寸的,普通黑白电视机也就14寸,就算这样也不是所有老百姓都买得起的。
大彩电只有港城那边有,宁新跟港城也有业务,特地花钱买的。
几根三米长的木头杆子高高竖起,上面架着圆形的天线。
云穆清站在房顶摆弄天线,周围一群邻居抬着脑袋瞅。
“有信号了吗??”云穆清大声问。
“有了有了!!”屋子里传来小孩子们欢呼的声音。
三台彩电,正院一台,二进一台,一进一台。
彩电可是新鲜东西,谁家有电视,邻居们都张罗着去看,真真一点儿边界感都没有。
但也热闹,有人家懂事儿,会带点儿瓜子花生什么的过去,也不算白看了电视。
放在一进院的彩电,就是方便邻居们过去看的。总不能让邻居跑去里面打扰家里长辈。
彩电就放在一进院正屋门口左侧的小桌子上,打开后一片雪花,慢慢调台,能看到中央电视台和京城本地台。
中央台就播新闻,一些电视台自己的节目。本地台放各种电影动画片之类。
这时候只能收到两个台,院子里还冷,但阻挡不住邻居们好奇的心。
曾柳华喜欢热闹,特地准备了几个火盆儿,谁来看电视就拿块木头煤炭,火盆烧着,也暖和。
至于进屋看,是别想了。呼啦啦进去这么多人,少了东西也是个麻烦事儿,干脆就不让进屋。火盆上还做着水壶,谁渴了就自己倒热水喝。
这架势,整的跟放露天电影似的,门口都站了一群人每天跟着蹭个动静,席于飞还让老家的兄弟从席家门口摆了个摊位,专门卖花生瓜子,别说,真有人买!
一天下来也不少赚呢。
眼瞅着,就来到了八三年了。
作者有话说:
我还记得我家第一台彩电,是83年买的,十六寸。
我妈说家里彩电那时候白天都放在院子里,周围邻居过去看,呼啦啦一大院子的人。
有人懂事儿,去了也不会空手,带两颗小白菜,一根萝卜什么的。或者给一碗咸菜,能管看半个月的。
不像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很多电视都快成装饰品了。
家里电视几个月都不带打开的,偶尔也就看看时兴的剧或者综艺。
一人一台手机,老的少的都低头刷手机,眼珠子都看愣了。
那时候的电视,真的是稀罕东西啊。
每天只要打开电视,邻居就回来,一直看到都是雪花了才依依不舍的走。
就算是雪花或者那个彩色大圆球,他们都愿意看,只要是看着电视,就很高兴。
如今,能让人那么高兴的东西,实在是很少了
第199章 再次出国
八三年,翻墙偷盗和劫匪路霸变得十分猖狂。
路边不少店铺都被砸了,有的甚至为了抢点儿钱还会伤人。
百货商场每天晚上关店都要让保卫处的人重新巡视一番,避免有人藏在犄角旮旯,晚上没人的时候盗窃。
有的时候人好好的走在大马路上,不知道从哪个胡同窜出来个黑影,伸手就把包抢走了。转头再往胡同里一钻,追都追不上。
还有几家比较偏僻的单位,发生了发工资会计去银行取钱,半路就被截杀的恶性案件。
大家都警戒起来,街道组织了巡逻队来回巡逻,不少工厂把夜班都取消了。
张大嘴跟席于飞商量,干脆把他一家老小都搬去席家,然后他跟几个徒弟住在店里。
店里有年轻小伙子,才能威慑那些偷盗的人。
一时间,人人自危,连大马路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
火车上的情形也不遑多让。
乘警们都全副武装起来,乘务员也装备上了武器。
席于飞跟宋思明提议了一种叫伸缩棍的东西,胶皮把手,不用的时候就一扎多长,用的时候用力一甩能达到半米,沉甸甸的,抽在身上疼得不行。
这玩意比那些胶皮棍子小,方便携带,人多的时候随手拿出来用,威慑力也足够。
毕竟枪支这种武器,在拥挤的火车厢内,未必实用。
伸缩棍发下来没多久,乘警和派出所也都分配上了。
席于飞没领功,把功劳让给了宋思明。毕竟这是他的大腿之一,宋思明职位越高,对他